为了抢占全球汽车产业改革创新的制高点,国家将发展新能源汽车。

为抢占全球汽车产业改革创新制高点,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推动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一流汽车产业中心,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员会、市发改委、市交通委、市科委、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了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文章称,到2023年,实施方案旨在实现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100站、1000亿辆、10000辆”的总体目标,规划加氢站近100座,建成运营30座以上,建成国内最大的加氢网络,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发展规模全国领先,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近万辆,应用规模全国领先;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关键技术自主掌握,创新产品推向全球市场,氢能基础设施完善,推广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产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

到2025年,上海将成为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高地,建成运营加氢站70座以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达到1万辆以上。“一环”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沿着“外环”的一个环形区域,形成了燃料电池汽车集成制造、r&d及电池系统、电堆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多场景汽车商业化运营、制氢、储运、添加配套设施、检测认证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四个创新”自主能力大幅提升,技术、产品、应用、环境四位一体创新体系高质量发展;“六带”发展规模继续扩大,嘉定、青浦、金山、临港新区、浦东、宝山形成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

实施计划任务包括以下几点:

技术创新,自主可控

1.突破燃料电池汽车技术。

以燃料电池商用车研发为重点,加快燃料电池乘用车研发,不断突破车辆底盘和动力系统集成技术,形成模块化的动力系统集成和底盘设计方案;攻关燃料电池汽车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环境适应性等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整车开发平台、电驱动系统平台、储氢系统、散热系统集成布局等设计创新,突破车辆高效散热技术;优化整车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和电机的功率匹配,提高整车控制策略和热管理水平,实现燃料电池无辅助热冷启动,满足不同环境下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的要求。

2.攻克系统核心组件技术

加快100千瓦高功率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核心部件关键技术攻关,掌握膜电极流场设计、成型工艺、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开展金属双极板精密成型、超快激光焊接、高性能复合纳米涂层等量产技术,掌握低成本超薄轻极板和低铂负载膜电极批量制造技术,实现双极板超精密制造和膜电极长寿命,大幅降低电堆成本;实现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建立核心材料的测试验证能力和批量制造能力,与国际同类产品对标性能参数;突破国产高压比空压机设计和集成技术,支撑氢气循环系统产业化;突破基于sic功率器件的高功率密度dc/dc设计技术,提升制造工艺水平。

3、掌握氢气储存和处理技术。

全面掌握工业副产氢气、煤制氢、甲醇制氢、天然气制氢等制氢技术,开展兆瓦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和电解水制氢集成应用示范,开辟低成本绿色制氢技术通道;氢气储运高效集约化,采用45mpa高压瓶组、氢气液化、固体储氢、管道输氢等技术,提高氢气储存密度和运输效率,节省站内储存空间;加快70mpa高压加氢站设计与集成技术研究,突破高压管道、加氢枪、换热器等关键部件核心技术,掌握高压氢气快速加注、多重主被动安全保护、加氢预冷、数据采集与诊断等技术。

产品创新,打响品牌。

4.推出自主品牌产品。

推出20款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品牌产品,打造“上海制造”品牌生态群,加快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推进“双轮驱动”汽车发展路径,加快燃料电池中重型卡车、乘用车、客车、冷链物流车等车型研发,重点打造远程、重型燃料电池畅销车型,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比特性超薄复合石墨和金属双极板、高一致性催化剂、高性能长寿命低铂膜电极组件、宽温区长寿命高比功率燃料电池堆、大流量高压缩比低噪声空气压缩机、高效大功率增压dc/dc、新型氢气隔膜压缩机、70mpa加氢机等一批创新产品。,已加速推向市场,重点打造50-120 kw多规格系列燃料电池系统知名品牌,部分产品出口海外,达到国际领先地位。

5.培育创新型头部企业。

加快培育10家以上国际知名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总部机构或r&d中心、销售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支持企业通过并购等活动重组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壮大;重点支持saic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和商用车制造商,发挥车辆牵引作用,带动燃料电池系统及配套产业链企业成长;重点支持拥有燃料电池行业经验丰富的人才团队的创新型企业成为独角兽企业,鼓励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联合研究,实施强基固本,加快补齐短板;专项资金将优先支持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支持改扩建增加产能规模,适当放宽现有工业用地和辅助设施扩建限制,提高容积率。

6、智能专用设备的研发

鼓励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开展r&d等专用设备和测试设备、智能制造设备的r&d和创新,实现核心设备国产化替代,全面提升r&d和制造水平;重点发展燃料电池膜电极、电堆、系统性能测试和验证台架设备,配备高低温环境试验箱,具有精确的温度、湿度、自动压力控制功能,满足燃料电池系统启动特性、额定/峰值功率、稳态特性、气密性、电阻、系统效率等测试要求,提高电化学分析、耐久性分析、失效模式分析等核心能力;自主设计双极板涂布、热压、点胶等工艺准备,电堆组装压机、离线测试仪等自动化设备,基于5g工业物联网实现燃料电池关键组件和电堆的自动识别、分发和组装,监控燃料电池生产过程,提升信息化和在线测试水平,加快产品精细化生产。

应用创新,扩大规模

7.扩大示范应用规模。

拓展燃料电池汽车多场景多领域商业示范应用,支持产业链核心r&d和制造企业与车辆运营服务企业联动,促进产品开发、技术研究和市场营销协同发展,建设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应用国际示范区;围绕嘉定电动汽车示范区开展燃料电池公交车、共享公交车、环卫车、私人小客车的示范应用;围绕青浦国家物流枢纽,开展燃料电池物流车物流配送的商业示范应用,覆盖特色配送、快递、邮政、冷链等应用场景。,并优先考虑当地许可的燃料电池物流车辆在市区的配送权;以浦东和虹桥机场、宝山宝钢工业园区、金山化学工业区、临港新区和洋山港为重点,积极开展燃料电池重卡、牵引车、短驳、汽车轮渡和叉车的示范应用,重点推进saic、上港和中国移动共同承担的洋山港东海大桥燃料电池集装箱车示范运营项目。

8.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

利用各类出行服务平台,通过应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车联网等新技术,支持货运租赁、个性化用车、自动驾驶等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服务模式,加快探索基于燃料电池汽车的智能网联发展;鼓励燃料电池汽车生产企业和运营服务企业通过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租购并举等多种方式建设燃料电池汽车商业运营中心、体验服务中心和售后维修中心,提升社会各界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认知度和易用性,建立推广应用生态环境;创新“气-站-车”、“车-站-景”联动运营模式,搭建一体化管理平台,降低氢气加氢成本,提高车辆利用效率。

9、加强长三角应用联动。

加强长三角地区燃料电池汽车协同发展,加快区域联动推广应用,共建长三角氢走廊;以上海为龙头打造氢走廊核心点,联合长三角主要城市启动建设城际快速g15、g42(沪蓉高速)、g50(沪渝高速)、g60(沪昆高速)四条高速氢示范线,加快完善沿线供氢设施,打通燃料电池汽车互联互通路径,重点推进燃料电池客运包车和城际物流示范应用,努力打造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区。

环境创新与生态建设

10、加快加氢站建设

发布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按照确保安全、统一规划、有序建设、规范运营的原则,提前规划布局加氢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加氢站建设审批程序,明确加氢站审批、建设、验收标准化流程,加快燃气经营许可证和气瓶充装许可证发放;研究加氢站建设支持政策,推动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加油站企业与氢气相关企业、充电设施相关企业联手,探索加油/加氢、加氢/充电、撬装加氢、拖车加氢等多种建站运营模式。在物流园区、工业区、机场、港口和企业内部安全空间,重点建设日加氢能力1000kg的35mpa和70mpa加氢站,构建新能源汽车综合供能体系。

11.提高氢气供应保障。

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氢气生产、储运体系,推进工业副产氢气、固体氧化物氢气、生物质氢气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解水氢气多源互补,鼓励氢气气源充足的宝山、金山等地区建立本地供氢管网,实现区域内高效快速供氢,建立重点制氢企业供应监控平台,实现氢气资源智能调配利用;探索利用老港垃圾填埋场净化沼气获取生物质天然气作为制氢原料,加快生物质天然气绿色制氢示范应用。

12.加强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在技术、产品和应用方面的领先优势,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构建包括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在内的完整氢能技术标准体系,继续保持国内标准领先地位;推动上海市新能源汽车标准化与应用委员会牵头联合相关产业链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联盟,开展燃料电池技术研发、氢气应用安全与监测、车辆维护与评估等方面的标准研究和修订工作。,并重点制定车辆运行数据传输标准、高压储氢瓶检验评价标准、加氢站设计建设规范,突破应用瓶颈,规范行业健康发展。

14.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加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支持在嘉定国际汽车城、氢能源港、浦东金桥5g产业园、奉贤南桥之星生态谷、临港新区中日氢能合作示范区等市级汽车产业特色园区布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引导企业、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集聚资源,打造产值超百亿的燃料电池特色园区,提升发展规模优势;支持其他地区结合燃料电池产业链优势,吸引重点项目落地差异化发展,形成开放、协作、共享的产业生态。

实施计划具体保证以下方面:

15.建立工作推进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在本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下,整体推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市经济信息委、市发改委、市科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规划和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市交通委、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绿化局、市国资委等。形成合力,

16.推进综合政策支持。

落实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财政资金奖补政策,制定并公布地方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方案和实施细则;充分发挥市级专项对新型产业、科研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功能,对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加氢站建设、车辆运营服务等给予专项支持;鼓励银行、保险公司、社会资本等机构向燃料电池产业链创新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创新金融产品等专项服务;鼓励相关区制定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企业扶持政策,对市级专项给予配套支持。

17、实施工业精准招商。

瞄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短板领域,形成重点招商企业库,加快全球招商、精准招商、上门招商;鼓励企业加强海外燃料电池业务布局,实施国际并购和技术引进;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频率、广度和深度,举办高水平的世界燃料电池相关国际论坛和会议,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国际影响力。

加快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技术研发、测试验证、生产工艺和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发挥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的优势,形成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常态化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开展拔尖青年人才和领军人才选拔,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优先对城市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推动国有企业实施混合股改,鼓励技术带头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形成吸引、留住和使用人才的良好环境。